文化愚公李公涛生平(连载二)

2019-07-22 10:36:49 来源: 连州网

只许投入,不许索取

李公涛严于律己,又严于治家。 多年来,他和他的家人都是按照《家训》来做的。 李公涛常说:“我有一个好的家庭,他们都支持我的事业,没有他们的支持,困难就更多。 ”

为了建设中国翰园碑林,李公涛全家过着清贫的生活,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他教育家人说:“学习要向前看,生活要向后看。”并约法三章:“中国翰园碑林建成之前,不买高档家具,不添高档衣服,不在银行存一分钱。 ”

李公涛全家的收入, 全部投入中国翰园碑林事业。 资金账上清楚地记录着: 大儿子办经济实体的收入全部投入碑林, 全家装裱字画收入全部投入碑林,海内外对李公涛个人馈赠的礼物全部投入碑林,出席全国劳模会获得的奖金全部投入碑林。

     

李公涛对全家人有个规定:只干活不发工资。 1989 年 8 月,他去北京不在家,他的大儿媳爱芳的母亲有病,儿媳空手匆匆地跑去看看,又急忙赶回来工作。 当时在家主持日常工作的刘金城实在看不下去,就自作主张,给爱芳发了一个月的工资,叫她快买点东西看母亲。爱芳说:“俺爹说了,只许奉献,不许索取,这钱俺不能要。”刘金城说:“你还年轻,又是农村户口,就是为了 3 个孩子,你也得拿工资呀!”爱芳这才第一次拿了一个月的工资。李公涛回家一听说,就大发了一阵脾气。刘金城含着眼泪说:“碑林职工能拿工资,爱芳咋不该拿?”李公涛果断地说:“不能拿,谁让她是我的儿媳! ”

大儿子孝泉承包和创办了工艺美术厂、橡胶厂、农药分装厂、防腐工程队、经济开发部、电脑服务部等 6 个经济实体,所有经济收入都投入中国翰园碑林建设,这是李公涛创建中国翰园碑林的经济支柱。有人问孝泉:“你爹何苦办碑林呢?”孝泉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个家有一个家的家规,俺家的钱即使不用到碑林上,也会用到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上去的。 ”

1985 年春节前夕,公涛家刻好的石碑日渐增多。 不料,公涛最钟爱的小孙子、 5 岁的小宝瑞在院里玩耍时,右腿被一块几百公斤重的石料砸成粉碎性骨折。 宝瑞的哭声撕人心肺,儿媳爱芳抱着儿子面色煞白。 向来性格刚强的李公涛,背过脸来,掉下了眼泪。 20 年的苦难生涯,他给家人带来了灾难,他觉得自己欠了家人的账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疼爱自己的儿子,但爱芳将儿子送到医院,又叫农村的妹妹来照料孩子,自己仍坚持工作,没有一句怨言。

李公涛一家对中国翰园碑林奉献的太多了,付出的太多了,这付出何止是人、是钱,还有泪、有血!

要创业,就要艰苦奋斗

      

“建设中国翰园碑林,人民支持我,社会支持我。 这些赞助资金,凝结着人民对我的信任、民族对我的重托。财务管理一定要严格,报销单据必须审批,包括我在内,厉行节约,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 要创业,就要艰苦奋斗。 ”

为了给中国翰园碑林筹集建设资金, 李公涛要求全家省吃俭用, 节衣缩食。他家的生活水平,还抵不上一般的农家标准。家里每天都是粗茶淡饭,馒头就咸菜是他本人的家常便饭。

李公涛全家,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所穿衣服都是普普通通,没有一件高档的。 随着新闻界对中国翰园碑林建设的广泛报道,前来参观中国翰园碑林并拜访李公涛的贵宾以及前来采访他的记者日益增多,但他一直穿着那件已穿了10 多年的军绿色中山装。 1987 年,大儿子从上海给他买了件呢子大衣。 他批评说:“碑林建设正需要钱,我们不能买好衣服。 再说,我身上的衣服还能穿嘛。 ”

李公涛多次号召中国翰园碑林全体职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倡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活动。 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知道,李公涛有个习惯,起草文稿总是用废纸、半张纸。 李公涛出差在外,为了节省旅费,宁肯站得腿肿,也不坐卧铺。 晚上住宿,他总是找收费最低的旅社,甚至住大铺。 如果带车出差,他就带上被子,晚上干脆睡在车上。

1989 年,中国翰园碑林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 他每次进京开展工作,总是带一大包玉米糁和自家蒸的馒头。 北京白菜上市,他就到菜市口,把别人丢掉的菜叶一包包捡起来,带回办事处煮煮炒炒当菜吃。 有一回,他捡菜时被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罗丹看到了, 罗丹感慨地说:“我还从未见过万元户在街上捡菜吃。 ”

1993 年 7 月 18 日,在中国香港各界热心人的支持下,中国翰园碑林驻香港办事处成立了。香港各大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刊登了李公涛的照片,介绍他创建中国翰园碑林的事迹。 李公涛参加各种新闻、社交活动,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欢迎。而谁也想不到,这位受香港人尊敬的李公涛,在香港的 4 个月间,竟没有参观一个景点。有一次外出办事,天已很晚,他舍不得吃那最便宜的 12 元一碗的汤面条,硬是饿着肚子回办事处吃方便面。

生病住院期间, 李公涛从来没把自己当作病人看待。 儿子要给他买营养品,他拒绝了:“把钱攒起来,多刻一块石碑。 ”

推荐阅读